《孙子兵法》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及其对现代战争(2)

从战争思维向大国博弈思维跨越
《孙子兵法》从国家与战争的关系谈起,详述了战争及指导的相关理论。孙子处于春秋末期,周朝已日渐式微,王权旁落,诸候混战兼并,逐渐演化为数大国之间的博弈。大国博弈主导着“天下”战略格局和政治、经济、文化秩序等,决定着或和平、或战争。孙子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形成其战争艺术和大国博弈智慧。
两千多年前,孙子就认为战争不是解决国家利益冲突的好方法,故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最好的方法是以谋制胜,迫不得已才进行战争。他提出“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即:以全胜之计争天下,不顿兵血刃获全利,赞誉“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全胜”的思想,已跳出战争思维束缚,“不战而胜”被战略家们奉为大国博弈的优选策略。
一部《孙子兵法》,给我们提供了战争艺术。其中“屈诸候者以害,役诸候者以业,趋诸候者以利”含义深邃,可为经典。
先谈“趋诸候者以利”。《十一家注孙子》曹操注“令自来也”。这就告诉我们,授之以利,其必趋近,互惠合作,可免冲突,甚至互为掎角。
再谈“役诸候以业”。“业”古文同“涅”,意为害怕,所以吴如嵩先生在《孙子兵法浅谈》中译为“靠实力威服”,古人称为“道胜”或“威胜”,即通过展示国家坚强的意志和强大的实力慑服对方。
最后谈“屈诸候者以害”。《十一家注孙子》梅尧臣注“制之以害则屈也”。大国博弈“利益至上”,对方在军事上的威慑、侵犯甚至一定规模的战争冲突,主要是为了从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上获得更多利益。
作者简介:罗春华,1954年出生,江西南昌人,1972年入伍,历任班长、排长、教员、营长,大校军衔。其间先后在南昌陆军学院、南京高级陆军指挥学院、国防大学就读,并被选送至俄罗斯总参军事学院进修。2006年转业至地方任副厅长、巡视员。著作有海峡书局出版的《老兵谈孙子兵法》上下册。
文章来源:《自然辩证法研究》 网址: http://www.zrbzfyjzz.cn/zonghexinwen/2021/0413/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