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辩证法:机器与人的本质(2)
工业革命时代,人类对机器的依赖程度较低,只能替代部分人力。第三次科技革命后,人们的生产和社会交往活动大部分依靠智能手机、电脑等机器来完成,通过机器表达和传递进行思考;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比人脑更好的记忆存储工具;面对问题,知识体系引导下的个人理性思维逐渐转向机械式网络搜索;人类活动依赖于机器,算法在某些方面比人类更智能,机器和网络连接成为人类的第二大脑,成为有意识的活动。地方。人类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随着机器的活动而进行的,并逐渐被机器所取代。智能机器已经成为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马克思指出,物种的存在方式在于其生命活动的形式。 “人类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自身的生存。因此,实践构成了人类特殊生命活动的本质,即构成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如果当“赛博格”到来时,机器和人工智能将成为一切物质生产的实践者,成为可以分离的独立存在。来自人类;而人类将成为被机器支配的工具,完全异化并成为机器的一部分,人类将不再有生产实践,人类世界还有意义吗?
关于人的存在,笛卡尔相信“我思故我在”,但这只是一个逻辑论证。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焦点是人的存在,只有通过作为存在者的“人”才能“存在”达到,人类的存在就是生存。赵廷阳认为“我做,故我在”,“我做”是“我在”的本体论证明。 ,人们这样做因为行动(做)。这说得通。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明确指出:“一个物种的一切特征,物种的特征在于生命活动的本质,而人类的特征只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在以人的生活方式和实践创造世界的前提下,当机器完全取代人来完成一切物质生产活动时,人的“要做”被降到最低,世界不再是人创造的。 ,那么人类的存在就变得毫无意义了,甚至可以说人类已经不存在了。人类世界也会消失,世界和人类的意义开始瓦解。
从这一点来看,科学技术最终向一个方向发展的可能不是“人类的解放”,而是“人类的解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取代有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资产阶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明确指出通向理想社会的具体实践途径和方法,但很明显,技术的单向发展并不能实现“自由人的共同体”。工具技术的本质取决于社会系统和应用,社会应用的适应性成为思考的关键。
(作者: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科报 作者:刘子臣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在线微信公众号cssn_cn了解更多学术信息。
文章来源:《自然辩证法研究》 网址: http://www.zrbzfyjzz.cn/zonghexinwen/2021/0806/622.html
上一篇:书法就是辩证法——访著名书法家刘海生
下一篇:他们身上,有时间的辩证法